半岛最近,“鹅腿阿姨”登上热搜,北京大学和附近各大高校的学生群里出现了“一腿难求”的盛况。
在位于杭州桐庐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里,有一位保洁阿姨因为上周做了500个米粿送给学生,也在校园里“火”了起来,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米粿阿姨”。
“擅长做米粿谈不上,味道也没有多好,就是在家里经常做。”眼前这位理着一头短发,看上去年轻干练的阿姨就是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米粿阿姨”的徐增儿,她的本职工作是负责学校办公楼三楼的保洁。
徐阿姨50多岁半岛,在学校已经工作近十年了。每天早上7点半到校,下午5点钟下班,三楼的地面总是被她拖得干干净净。米粿是徐阿姨自带的早餐,有时候工作太忙,也会多拿几个当午餐。
徐阿姨说,米粿是桐庐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有饺子形状的,也有圆球样式的,“以前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做来吃,意思是‘团团圆圆’半岛,现在条件好了,米粿已经变成了一道日常点心”。
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好吃的米粿?拌粉、揉面、揪剂……这些常规步骤对于和米粿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徐阿姨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而她的“秘方”藏在馅料里。
“大家平时在店里买的米粿有甜的有咸的,还有牛肉馅的。”徐阿姨表示,“但我的馅里面只放猪肉、冬笋、茭白、香干、雪菜和油豆腐。”
“吃货”读者一定很好奇,这六样食材拌在一起是什么滋味?记者替你们尝过了,虽然有点辣,但口感层次分明半岛,咸鲜味十足,吃了还想吃。
实际上,在送出500个米粿之前,徐阿姨在学校的老师中间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王海伦老师的办公室挨着徐阿姨的工作间,她们已经通过米粿这道美食成了好友。
王老师告诉记者,徐阿姨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每周都会有那么一两天会多带几个米粿分给三楼的老师们尝尝,“我是福建人,吃不得一点辣,徐阿姨还特地把米粿分成了好几个辣度来做,我拿到的是‘微微微辣’版”。
至于为什么不能做不辣的版本,徐阿姨则表示,辣是一定要放的,这是米粿的“灵魂”,“在我们桐庐,只有小孩才能吃到不辣的米粿”。
除了米粿外,家住江南镇的徐阿姨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了番薯和柑橘,这些土特产也常常会出现在办公室里。对于这些美食,王老师只说了四个字,“太好吃了!”
新年将近,考研学子即将走上考场,为了给他们加油鼓劲,王老师和徐阿姨商量,能不能送些米粿给学生们。
显然,商量是“多余”的,徐阿姨早有此意,第二天就在学校食堂里找了几个帮手,花了大半天时间做了500个米粿,还在米粿上印了“粿”定成功、“粿”然上岸、硕“粿”累累等字样半岛,给即将走上考场的大四考研学子们加油。
收到米粿的学生中,有人说,“一口咬下去,满满幸福感”,还有人说,“感觉今天这个米粿特别好吃半岛,希望我顺利考上研究生”。
“米粿阿姨”的米粿除了能给学生带来好彩头外,还可以宽慰同学们的思乡之情。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办公大楼里,时常会有勤工俭学的学生来给老师帮忙,小陈就是其中的一员。
小陈说,开学季和毕业季时他们会特别忙,有时候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有一次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已经下班的徐阿姨恰巧折返了回来,她看到我一个人在加班,就递了两个米粿过来”。
小陈是安徽人,回忆起那两个米粿,辣辣的,很符合自己的口味。小陈说:“虽然我在老家吃米粿的次数不太多,但家里人做其他东西用的馅料也是这种咸辣口的,徐阿姨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味道,很舒服。”
此外,在小陈的印象里,徐阿姨还是一个健谈的人。她时常会趁着空闲,找小陈拉拉家常。异地求学,有个长辈能在一起聊聊天,还可以吃上一口“家乡味道”,对于小陈来说无疑是种慰藉。
像小陈这样在三楼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有四五个,恰好遇上时,徐阿姨都会跟他们说说话,有多的米粿也会送几个。
“虽然有这种想法很不好意思,但我还是想讲出来。”小陈说,“我希望徐阿姨能多经过几次老师的办公室,这样我就能多吃几个米粿。”
记者把小陈的想法转述给了徐阿姨。她说,能跟大家分想“桐庐味道”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果大家喜欢,会把米粿的分享继续下去。